一、工程概況
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為國內首個大型跨海沉管隧道PPP項目,工程全長約12.1公里,總投資約163億元,建成后將為大連市增加一條縱貫南北的快速通道,海底隧道工程主線全長5.1公里,采用沉管法施工,共需安裝大型沉管18節,本項目建設規模大、建設標準高、技術難度大、水上作業組織復雜,從建設伊始,本項目樹立了打造全生命周期BIM示范項目的目標,全面應用BIM技術和多維度信息化手段,以信息化引領海底隧道的建設和運營。
二、BIM技術研究與應用
圖紙審核:在工程開工前期,施工人員利用BIM模型對施工圖紙進行了詳細的比對檢查,截至目前,累計已發現圖紙問題20余處,有效避免了因上述圖紙問題引起的返工等一系列問題,保證了施工的順利。
工程算量:為了提升對水下施工的管控力度,本項目以水下勘測數據為依據,建立了完整的水下地質模型,將不可見的水下施工變為可見,極大降低了水下施工的管控難度,同時可以靈活、快速計算水下施工工程量,大幅提升的工作效率。
船舶定位:為加強施工水域作業船舶的調度管理,本工程開發建設了施工水域船舶管理平臺,通過高精度的施工船舶位置和船舶姿態的顯示,查詢、定位整體提升了本項目施工船舶管理力度,有效避免了船舶調度混亂對施工的影響。
方案優化:為提升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大量應用BIM技術,進行了方案模擬,在三維環境下分析方案可行性,為方案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施工推演:由于本工程施工工藝復雜、交叉作業多,為了使工程能夠順利進行,項目部對各分項工程均進行了細化到日的施工進度推演,并在推演中模擬了主要設備的施工路線、柱位位置,通過精細的推演,提前理順施工組織思路,切實體現施工預建造。
可視化交底:為了提升現場作業人員對技術及安全交底內容的理解程度,BIM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交底中,技術人員通過工藝模擬動畫、全景作業指導書、VR等手段,結合現場詳細的講解,讓作業人員身臨其境的了解工藝的重點、難點、危險點等,大幅提升交底的直觀性。
BIM管理平臺: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充分將BIM和互聯網、物聯網、云技術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和,建立項目BIM施工管理平臺,使BIM在信息交換、可視化的優勢等到充分的發揮,平臺客戶端、網頁端、移動端三端數據同步,可實現任務分配、進度統計、流程提取、數據收集分析等多項功能,覆蓋進度、質量、成本、安全、人員、物資、檔案等多項管理環節,另外,BIM與物聯網充分結合,BIM平臺對接門禁、視頻監控、結構監測、環境監測等多種數字化設備,BIM成為信息的載體和整合的基礎,同步顯示各類數據情況,顯著提升現場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效果全面提升。
其他應用:除上述應用外,BIM還滲透到本工程建設的多個細節,如通過建立臨建場地模型,充分利用有限的施工場地,快速形成臨建工程量和建設費用,各項設施布置也更加經濟、合理。在模板、支架等施工輔助設施設計中,直接利用Revit軟件建立三維設計模型,實現了臨時結構BIM正向設計和精細化仿真預拼裝,大幅提升了模板設計效率和質量。
三、總結
在本項目BIM應用過程中,我們本著自信、務實、專業、創新的準則,以讓管理更智能為使命,從實際出發,致力于打造國內首個數字化工程、實際工程,雙產品移交PPP項目,為項目后期智能運營維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建筑業智能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堅信信息引領大有作為。
素材來源: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