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觀點 > 正文
      如何推進道路基礎設施綠色建養,鄭健龍院士提出四點建議
      2022-12-07 來源:中國公路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交通運輸領域亟需在能源零碳轉型、高效低排放技術應用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12月2日,在2022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主旨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鄭健龍作了題為《我國道路基礎設施綠色建養的發展與展望》的報告,介紹了我國公路建養與運營的能耗及碳排放情況,展望了公路建養與運營的綠色化技術發展。

        鄭健龍表示,與美日歐等世界主要交通強國比較,我國公路人均占有量和汽車人均保有量有較大差距,我國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將倒逼道路基礎設施發展。在公路建養與運營的能耗及碳排放方面,我國瀝青混合料消耗巨大,其中材料加工與施工過程是能源消耗的主體,連續配筋混凝土的碳排放遠高于其他道路材料。

        據歐盟報告,2030年后交通領域將成為最大的碳排放源。我國碳排放總量較大,但是人均碳排放水平遠低于美日德等國;我國道路交通占交通行業排放量的82%左右,低于歐美日;我國汽車單位碳排放量高于日本,低于美國和德國。

        公路建養與運營過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在全行業和全社會的碳排放中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于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影響。由此,鄭健龍對推進公路建養與運營的綠色化技術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發展耐久性路面,從源頭上降低資源能耗消耗。我國瀝青路面的設計壽命偏短,為15年左右,發達國家普遍在20年以上。這是因為我國瀝青路面設計標準為100KN,而西方國家為80KN。提高路面耐久性是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徑,發展長壽路面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世界各國競相開展研究,希望將路面使用壽命提高到30~50年。瀝青路面結構層設計壽命從上至下分層倍增的設計理念,可使其設計壽命成倍增長,提高到40~60年,是設計理念與方法的革命性進步。

        二是開展公路長期性能觀測及在役道路延壽技術研究。開展公路長期性能觀測與研究具有戰略意義。全面掌握公路基礎設施性能演變科學規律,是指導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養護與管理的必要手段,是實現公路基礎設施建養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礎性工作。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經將交通基礎設施的長期性能觀測、數據分析技術作為一項長期實施的國家戰略。我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兩次立項開展長期性能的研究。目前,交通運輸部和科技部正在組建公路長期性能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公路長期性能觀測研究可提升公路基礎設施的本質安全,有助于開發以延壽為目標的瀝青路面大中修技術。

        三是發展廢舊瀝青混合料的高效再生技術,降低資源能耗。我國公路網平均每年產生7000~9000萬噸左右的廢舊瀝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率達到95%,但利用效率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道路材料再生利用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瀝青路面銑刨料級配破壞嚴重,銑刨前的加熱造成了瀝青二次老化,再生利用技術粗放,再生混合料的使用效率低。對此,建議開發新型的瀝青路面銑刨裝備,以廢棄料中礦料的資源化為目標,轉變設計思路。此外,在道路養護維修中進行油石分離是瀝青混合料銑刨料高質量利用的有效途徑。應通過銑刨設備和工藝的改造,最大限度保證礦料級配的完備性。另外,還應推進建筑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實現建筑固廢源頭減量。

        四是開展道路養護維修的智慧管理。道路養護維修智慧管理面臨著檢測數據挖掘利用不充分、智能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建議開發公路建設、運營與養護管理一體化信息平臺和搭載一體化信息的公路養護管理系統。公路養護維修的智慧管理能夠最大可能地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是實現公路養護管理科學化、精細化和綠色化最有效的途徑。公路行業應借新基建的東風,全力推進這一工作。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
      男人深夜影院亚洲精品_夫妻天天舔天天操人人射_久久男人资源av无码精品_性色av(自慰)(无码)